我的新村:峇吉里西区(Bakri Barat)
别有村天.峇吉里国会选区:传统行业演变成三家竞争.峇吉里西区益华“香”气逼人
处于巴口新村外围的地方,经过重组后称为峇吉里西区,目前,华裔人口约有8千人左右,占了总人口逾60%。
担任峇吉里西区首任村长的杜丕周是于2001年1月1日受委为村长,一任便是12年又5个月。他指出,峇吉里西区原是芭地,随着时代进步,屋业蓬勃发展,花园住宅区林立,尤以益华村最为闻名。
此外,西区内也建有皇家警察训练学院和第九营警察野战部队,士兵与家属人口不会少过一万人。
回顾历史,于1960年代中期,峇吉里新村郊外发现蕴藏锡苗,吸引了北马许多矿家纷纷南下,掀起一股采矿热;由于锡苗的蕴藏量不多,到了1970年代后,采矿热才减退。
“印尼村”发展成美丽花园
曾几何时,这个村庄内有个地区被村民称为印尼村,因当地许多店面是租给印尼工人,而有了印尼村称号。
杜丕周指出,当时,印尼村也引发许许多多的罪案事件,引起警方关注并加强打击当地罪案。一段时期过后,印尼村的罪案率终被警方控制。如今,印尼村内没有了印尼工人,印尼村之称也随着时间而渐淡化,取代之的是发展成为花园住宅区,这个住宅区就称为美丽花园,目前共有百余户人家。
他说,而其他花园住宅区包括卫星花园、美兰花园、美丽花园、喜爱花园、峇吉里花园及大城园等。
杜丕周也指出,峇吉里已是两个村庄的新村,基本建设可算相当齐全,不过,却少了一间消防与拯救局。
他说,在峇吉里大街玛拉工艺学院旁边有一块保留地,据了解那是供给兴建消防与拯救局,为此,他希望此项建设能尽速进行。
杜丕周:村民自设工厂
菜园芭成小型工业区
峇吉里西区益华村,也是整个峇吉里新村中小型工业的密集区。
杜丕周指出,该村原名为菜园芭,位于村内东北部,1956年政府宣布峇吉里新村为白区;后来新村四周的铁蒺藜被拆除,村民也较自由。因此,村民就在自己的菜园芭建立房子以方便耕作及饲养禽蓄;较后更有部分村民自设小型工厂,从事制作家具及香厂等,渐形成一个小型工业区。
他表示,直至1979年,当时任该区国会议员兼马华副总会长拿督梁维泮的建议下,推动及成立新的马华支会,并定名为益华村马华支会,从此,菜园芭易名为益华村。
70年代初,该村的人口不断增加,屋地从政府移民政策施行后,到当时也有几十年光景,村内的居民大多爆满。杜丕周说,许多大家庭因而划分出来的小家庭,纷纷扩展到新村邻近地段兴建屋子。在这种情形演变下,益华村自然成为扩展峇吉里新村范围的地点,也是“姐妹村”,并于1979年9月5日成立。
除了益华村,位于峇吉里8英里处也设有工业区,不少麻坡的厂家也在该处设厂,使巴口更具有国家经济发展的潜能。益华村的工业发展确实带动了峇吉里新村的经济命脉,从而提高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村民无需像六七十年代,大量涌到大城市去另觅其职,且许多花园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村内的房屋也都纷纷改建成豪宅或楼层店屋。
于七八十年代,益华村以制香业闻名,约有30余家制香厂;唯到80年代后,制香业逐渐没落,目前,仅剩3家较具规模的制香厂以及约6、7间加工厂继续经营。有趣的是,3家较具规模的香厂地理位置呈三角形,形成“三角关系”之竞争。
逾150工厂家具业占70%
杜丕周说,虽然处于科技时代,但是,华裔祭祖拜神信仰习俗并未受到冲击,传统龙香制造业依然拥有发展空间,为此,他相信,益华村现有较具规模的制香厂,仍有发展空间。
“不过,基于业者面对人工与材料的高涨,使这类传统手工行业制成品的价格无法与时并进,盈利不大且回酬慢,年轻一代多不愿加入,后继是否有人接手,是关键之一。”
他表示,现今的益华村工厂超过150家,以家具业占了超过70%。不过,所有工厂业者所持的是临时执照,他希望,政府基于该村工业对麻坡县的经济命脉带来举足轻重角色,能提升所有工厂的执照为永久性,那对业者来说更具保障。
陈炎来:晚上点大光灯
3年没电流供应
在益华村制香业打拼超过45年的陈炎来(66岁),现已由第二代其儿子陈俊宗接手。早期,陈家是在巴口新村内开创香业,为了扩大规模,陈炎来萌起自置工厂大展拳脚念头。早期,处于芭地的益华村地段便宜,加上陈炎来资金有限,便只好在益华村购下现址地段营业。
1978年,陈炎来便迁至益华村设厂,成为该村首家制香厂,至今已有36年之久。当时,该村内的工厂不多,陈炎来记得,有一座农厂、筷子制造厂及一些小型工厂,且屋子也稀落,村内到了晚上一片漆黑。
他印象深刻,开始迁至益华村没电流供应的日子维持约有两三年之久,到了晚上,他便点燃大光灯照明,后来才利用罗里的电池来发电。就连黑白影面电视机也是用来发电才能开启观赏,至今,该架古董电视机仍收藏着,非常有纪念价值。
陈俊宗:龙香依风水规格制作
居住在益华村长达28年,现已迁往巴口新村的陈俊宗,现为父亲制香厂的接班人。自小就偏爱美术和手工艺的他,于13岁那年就开始自己摸索学制香,16岁正式投入制作龙香业。
该厂14尺以上的巨型龙香皆由他和另一名师傅亲自纯手工制造,其他的中型龙香或小香,则由本地员工及外劳制造。
他表示,华人重视风水,所以,无论是龙香的香身的直径、香身的圆度,甚至香脚,他都是根据风水尺的规格打造出来,一点都不会马虎。他也形容,制作巨型龙香就像建筑一样,必须先构思绘图,再动手制作,才能拿捏得准,确保所制作出来的是最好和最精美的龙香。
另外,巨型龙香的龙头就不能使用模型,而是亲手捏制,往往一个龙头就花上陈俊宗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他坦言,现代制香业越来越难做,工人难请,又面对中国和越南香的引进,价格相较便宜,加剧了本地业者的压力。为了应对“外来香”的竞色,他引进了中国和越南小香,再加工,才得以支撑至今。
他感叹道:“制香业靠的是一门传统手艺,算是夕阳行业……”
益华村两座“山”
村民又爱又烦
益华村内有两座“山”,一座是“义山”,另一座则是“垃圾山”,令到村民既爱又烦!
处于“义山”边缘,在祖先们的庇护之下,益华村的工业很有旺气,不过,“垃圾山”之气却日益让村民们难奈。
益华村的“垃圾山”,作为柔佛州首个垃圾场,是于1992年11月初开始动工兴建,至今,已堆“圾”如山,被村民喻为有超过4层楼建筑物之高!
这座垃圾场是由巴口马华公会及马华益华村支会联合申请,并于1993年4月份投入运作。
资料转载:星洲日报
资料转载:星洲日报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