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村:玉射(Gerisk/Grisek)

别有村天.巴莪国会选区:村落依河而居.玉射古建筑韵味浓


若要说居本峇鲁及莲花村是靠山而立(金山脚下)的新村,那么,玉射及坤兰乌汝就是与依河而居(麻河旁)的新村了。
对于两个村落而言,在漫长的发展史中,麻河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正负因素的影响参杂,但无论是好或坏,它们都与麻河形影不离,共同度过漫长的风雨岁月。
开埠逾150年 玉射曾拥港主制
根据马来史记的记载,玉射(Grisek)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年马六甲苏丹被葡萄牙军打败,逃亡至巴莪老港。有一天,当马六甲苏丹率领部下沿河捕鱼,来到了如今的玉射河边时,他无意间听见河边树木发出类似“grisek、grisek”的声响,由此,马六甲苏丹就将其命名为玉射。
玉射是曾经拥有港主制度的新村,据了解,玉射开埠至今已超过150年的历史,当时的港主是袁财源。老一辈的村民对《星洲日报》表示,当年玉射还有一座类似四合院,由港主所管理的大院子,村民俗称“大厝”(福建话,即‘大屋’之意)。
在60至70年代,“大厝”里还有大约7、8户人家居住,但随着住户搬迁后,年久失修的“大厝”逐渐地出现局部坍塌,其建筑一直到80年代末才消失殆尽。
村民指出,“大厝”的功用类似地方法院,进行审案工作,据说,当年里头还设有监牢,此外还有可供近百人住宿的房间,甚至连最早期的培英学校也设在其中。

李开立:年轻人外流外劳来
玉射村长李开立(57岁)表示,由于临近的武吉甘蜜发展迅速,或多或少都会对玉射发展带来相对的影响,不少年轻人都向往到较有发展机会的城镇去生活,人口逐渐外流。
他指出,玉射在早期时是以橡胶园居多,如今已转变为油棕园为主。虽然务农是主要经济之一,但近年来也有各家工厂设立,间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工厂需要大量的外劳工作,而他们也需要购买各类物品,为村子里的商家带来一定的经济影响。”

傅亚钦:英殖民时期生活苦
傅亚钦(73岁)对英殖民时期的情况记忆犹新,他感叹,当年在围篱里的生活非常艰苦,清晨时分在警方的监督下外出到橡胶园工作,下午就必须回来,而且更不准带粮外出,只能携带清水。
他说,那时候还有“米牌”,即家中有多少人,就限定拿多少米,英殖民政府会不定时的突击检查,随时都会有无辜的人被扣查。
他还记得,在早期尚未开辟陆路之前,该村是以麻河为主要的水路要道。而至今,该村的码头仍保留得相当完好,可说是当地历史的见证之一。
“麻河曾经是重要的水路通道,但也曾引发严重水灾,包括2006、2009及2011年等,如今每到年底,我们都会多留意水位的变动。”
周瑞钦:设厂理想地点
自4岁便住在玉射的周瑞钦(52岁,鲜菇厂业者)表示,玉射是相当理想的设厂地点,无论是北上吉隆坡或是南下新加坡,距离大约都是200公里,正居中央的地理位置,运输货物都相当容易。
他认为,虽然玉射渐渐演变为“老人村”,但仍拥有一定的发展潜能,目前该区已设有约30所大大小小的工厂。
“站在商家角度来看,这里的水电供应都相当稳定,道路情况也算良好,是商家进行批发或生产的好地方。”

郑正和:早年称“口玉口射”
自小在玉射长大的郑正和(65岁)是培英学校董事长,他表示,在早年以前,前辈先贤们特别在玉射两个字旁,添上口字旁,写成“口玉口射”。因为“口”如同代表“人”,旨在为村子讨个“人多繁盛”好意头。
他披露,当年“口玉口射”一词也被许多村民所接受并沿用,随着日子一久,才渐渐用回“玉射”的名字。
他表示,目前培英学校的学生人数逾160人,且拥有完善的精明教学设备,但却因为人口外流而导致学生人数逐渐减少。
郑正和也是北帝庙的财政,他表示,北帝庙如今拥有新庙及古庙,而在2007年时,庙理事曾邀请历史学者李永球及古建筑学者张集强为古庙进行观察,鉴定出该庙至今拥有逾130年历史。
“从前在庙前空地曾种有一片甘蜜,如今庙理事打算将来也重新种植甘蜜,以纪念当年的庙前的风光景致。”
资料来源:星洲日报


Comments

  1. 請问有人認識一位藥材店老板娘叫李丽英鸣?可以叫她联系我嗎?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我的新村- 巴莪 (Pagoh)

来东甲必吃的人气美食!

我的新村-巴口(Bukit Bak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