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村:老港(Kampung Raja)
别有村天.巴莪国会选区(二):老港三月十五.游子必回乡老港神诞大过年

巴莪,是一个纯朴小镇,距离麻坡偏远,有18英哩之遥。它的另一个名称叫“猛都浪”,因早前芭山尚未开发,猛兽多,地上亦经常可见野兽的骨堆而得名;它,已从昔日的沼泽地和猛兽出没多之处,演变到政府工程计划的重点发展区,即将披上新装了。
这个小镇,也涵盖了老港、巴莪十九支、岭嘉、岭章和武吉哈逢。
在巴莪有个地方叫老港,开埠比巴莪远久,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距离巴莪仅约2公里,是一个很纯朴的乡区;老港人的大日子,不是农历新年,而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圣明庙圣德大帝圣诞,这一天,在外地发展的90%年轻人一定会回乡庆祝至少3到5天。
圣德大帝圣诞大过农历新年,相信,这是许多新村少见的现象。老港人都有如此的说法:“圣德大帝圣诞是老港的大日子,也是第二个新年;新年可以不回,但大日子不能不回!”由此可见,老港人对圣德大帝圣诞的重视,比农历新年更为看重。
华人剩30余户
老港,正如其名,已随着时代变迁,越显老态龙钟之势。如果有一天,老老港人已不在,新老港人则向外发展,老港或就这样老去、没落了。
当地只有一条大街,居民以马来人家居多,华人家庭则有30余户。于40至50年代全盛时期,华人曾有60余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居住在马来保留地上,也因如此,造成许多老港人为了将来更有保障,纷纷选择离开这个居住了一大半辈子的好地方。
还留下来的,都不舍这里的浓郁人情味与清闲生活方式;而年轻人选择离乡背景,只因要有更好的发展,但,还是会趁老港的大日子圣明庙圣德大帝圣诞回家去,热闹庆祝一番,也看看家乡的样子。

战前建庙宇 神明声名远播香客增
相传战前在老港田芭仅住着10户人家,村内有一土墩,其后长有一棵山参树。于1941年某一个晚上,土墩处圣神显威降临,金光百丈,村民于是在该地以芭村搭建一座庙宇,请乩童指点,得知为大伯公。
于1942年日本南侵占领马来亚3年8个月,民生困苦、疾病丛生,粮缺药稀,幸得大伯公降坛赐灵符药方;另外,村中农作物常遭虫害,农民求大伯公庇佑方得安宁,于是神明声名远播,到庙里膜拜者日增。
到了1946年,大伯公降坛,指派圣德大帝安装金身称为圣德大帝,圣诞为农历三月十五。
为此,此节庆流传至今,移居外地的老港人及游子于每逢农历三月十五都会从各方赶回乡共庆神诞,一时人潮众多,老港仿佛恢复昔日繁华热闹的景象。

马来保留地上建屋
据一些老港人说,他们最爱这里的纯朴人情,老港人不会勾心斗角,居民之间常聚在一块儿谈天说地,邻里的交情好,很团结。早期六七十年代,这里有百多户人家,现在仅剩约47户;而大多年轻人一旦学校毕业,便到外地去工作,造成居民老化更为严重。
而这里除有3户人家,其他所有居民的屋子都建在马来保留地上,每月租金从40至200余令吉不等。
而老港人的生活也很简单,除了和邻居在咖啡店喝咖啡、聚在五脚基喝喝酒聊天,就没有其他娱乐了。也因此,老港每一户人家,最少都育有4至5名儿女,最高则多达13人。老港人多生育,也响应了一些华团要华裔多生育的号召,在增加华裔人口方面,可说做出一些小贡献!
刘俊盾:红白事全村出动
华裔如一家人
现年83岁的刘俊盾自8岁便住在老港,一直到49岁才搬迁到巴莪居住。他说:“老港的华裔家庭只有30余户约200多人,由于人口少,凡有喜事则全村人宴请;若举办白事,则一天三餐会到丧府家去食用,好像一家人。”
200多名老港人形同一家人,这就是老港的特色!
虽早在1978年便迁至巴莪居住,刘俊盾尚有与老邻居保持联络,或会到老港去会面联络感情,对于老港仍心系着一丝难解情缘。
而在那里,至今还是有两间杂货店、一间咖啡店、一间神庙及一所仅有一间课室的中山小学,没什么变迁。
山上有皇陵
老港雅称“帝王村”
老港被称为甘榜拉惹(Kampung Raja),是与马六甲王朝末期数位苏丹有密切关系。马六甲沦陷后,苏丹马末就由水路退守巴莪。在老港武吉拉末山上就有马六甲苏丹拉乌丁皇陵,增添了不少史实色彩,也因此有了“帝王村”这个雅称。
蔡泉通:无奈迁离
在老港落地生根50多年后,蔡泉通逼于马来保留地的无奈,于2004年举家迁到巴莪居住。
不过,现在偶有时间,他还是会回到老港探望老朋友。他说:“以前,这里的马来村长允让居民在马来保留地上建屋子,而先辈也没多加考虑,哪里有得建就盖了一间屋子。”
为此,他认为,现在要发展老港是难事,何况,先辈并没有去争取新村地,否则,今天的老港或已有所改变,比以往更为繁荣。”
资料转载:星洲日报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