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村:巴莪十九支 (Pagoh Bt 19)

别有村天.巴莪国会选区(下篇):福建人住海南村.巴莪十九支乡音变调

距离巴莪仅1公里处还有另一个具有特色的小乡村──巴莪十九支,也称为海南村。不过,时代变迁,它已形成福建人住的海南村。在海南人外移,及福建人迁入的情况之下,海南家庭仅剩17户人家,人数不到50人,海南乡音也渐远去。



在1951至1952年期间,当地村民约有300至400人,超过90%为海南人,因而有了海南村称号,而当时住在当地的其他籍贯村民,甚至一户马来人家的孩子也被“同化”,都能以海南话沟通。
海南人口外迁
而如今,一些屋子已空置,部分村民也迁至住宅区,相比之下,福建人的人口比率已较海南人来得多,方形成海南村内住着福建人居多的特色。据星洲日报调查,居住在海南村的福建人,占了超过60%,海南人则仅约30%。
在海南村,尚有两口古井,村民已鲜少取井水饮用,偶是用来洗刷地面。两口古井是在海南村未有水源供应时,为村民的主要泉水之源。
星洲日报记者走入海南村,年长一辈村民还能以海南话交流,至于较青年一辈,则多是福建籍贯。虽是不同籍贯,却是同村人,大家之间仍发挥互助互爱精神,乡情味浓厚。
林金塔:制水时应急 2古井闲置

海南村内有两口古井,是建村时村民的饮用水来源。居住在古井旁,早期移居海南村的福建籍林金塔(93岁)说:“位于村前的古井是最早的,后来因人口增加,村民再另挖掘第二口井,以应付当时的需求。这口井就位于我家一旁。”
在未有自来水时期,每天清早、中午和傍晚,村内妇女都会到那两口古井打水或洗涤衣服,好不热闹。现今,两口古井已空置,偶在制水时方成为村民的“应急水井”。
符世兰:早年全村出动
办喜事热闹景象不复见
96岁的年迈妇女符世兰追述道:“在早前,村内人家凡办喜事喜宴,都是全村人出动,分工合作;大家是厨师或助手也是宾客,好不热闹。”
她指出,由于屋地都是租赁的,且有些房子建在马来保留地上,当地许多村民都到外地买地建屋或购屋迁居,加上年轻一代到外谋生,海南村已趋没落,当年喜事喜宴热闹景象已难见。
如今,海南人仅剩17家,村内许多屋子都空置或租给外劳居住,有村民担忧,海南村恐有一天沦为外劳村。
李其川:海南人重视教育
50户出资创办育侨小学
曾住在海南村,现已迁居巴莪的李其川(71岁)表示,海南人重视子女教育,在建村时,当地只有约50户人家,唯村民却以50户人家的财力,创办了育侨小学。
他指出,育侨的创办及师资的费用,全是由董事会及村民负责;创办初期,它是一所夜校,专门教育村内失学的子女,当时的学生年龄,有者已10及20岁,与老师年龄相差不多。
直至60年代,育侨改制成受津贴的全日制华小,现有学生27人,全盛时期多达百余人。李其川对海南村的逐渐没落,深表感慨,也感无奈。
他也说,海南村因住屋的建设位置相距之密,因而村民的感情深厚,人情味浓。虽它已渐没落,乡情味重诚可贵。那就是时代发展步伐所趋,无人能收复之时势。
资料转载:星洲日报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我的新村- 巴莪 (Pagoh)

我的新村-实郎 (Serom)

我的新村-巴口(Bukit Bak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