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重教育每3公里一華小·实廊郎朗读书声 实廊新村与文林望重组村紧紧相依,倘若追溯历史,较早开埠的必然是文林望,因为每一村落发的发展都是从沿河一带开始,坐落在麻河沿岸的文林望曾经也风光一时,迎送往来船只运送载物资或商品。 最早的实廊新村原貌,位于实廊二条和三条之间,如今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间店和住家。 惟在时代巨轮的转动下,陆地稳定的发展胜於水路运输时,处于内陆地区的实廊新村开始迈向稳定发展,逐渐扩充及铺设瀝青的道路,如一道不可或缺的交通网,带动当地的物业发展及商机,反观文林望则犹如隐私在园林中的小部落,鲜为人知。 开埠前盛产槟榔闻名 相传,实廊开墾时期该区到处都散发着一股香味(Harum),因此当地的马来村民变说“Semua Harum”,后来慢慢演变成为“Seron” (实廊)并成为当地的地名。 实廊在开埠前,曾因生产槟榔而闻名,该区共有9条麻河支流衔接麻河,方言俗为实廊一条、实廊二条到实廊九条(巴力浮内),华裔村民多居住在公路两侧,马来居民则落户在小河旁。 独特风景线, 一条路上三华小 实廊区可谓每三公里内必有一所華小,外地人只需沿着利豐港往武吉甘密的方向行驶,一路上注意右手边隐藏在阵阵树影间的建筑物,不难发现沿途既是一所所设备齐全且外型新颖的華小,佇立在一片又一片的园地中,默默培育着周围的莘莘学子。 当地除了实廊中華学校位于实廊三条往文林望的道路,其他3所華小都坐在实廊主要道路一旁,即实廊七条真如学校、实廊九条(巴力浮内)啓贤学校和新邦里瑪三育学校,儼然已成为该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所所華的存在,可见村民为了让华裔子弟就近上学念书,齐心协力地在散居地点筹建校舍,让后代子孙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成长,见证当地华裔村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蘇新资:早期交通依赖水路 实廊前村长蘇新资(80岁)指出,先有实廊邦贡这个繁华的渡头,沿河运输商品,惟时代变迁,陆路交通稳定发展,直到内陆的交流便利性提高后,各地才减少对水路运输的依赖。 他披露,以往的道路都是红泥路,村民以脚踏车代步,只有少数拥有私家车的村民充当德士司机,载送村民或学生到麻市对面的河岸,让他们藉由渡轮进入麻坡市中心上中学或采买物品。 他说,以往的新村范围在实廊三条一带,既是现在的交通灯周边,惟大街一排逾...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