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10日】燃油顶价全下降 · 汽油降10仙,柴油降6仙! Get link Facebook X Pinterest Email Other Apps May 05, 2017 国内贸易、合作社及消费部公布第六次的每周汽油顶价,从周四(5月4日)凌晨12时01分开始至5月10日晚上11时59分,所有汽油和柴油价格全面下降。 汽油降10仙 柴油降6仙 本周汽油顶价,每公升RON95和RON97汽油各下降10仙,以及柴油价格下降6仙。 贸消部所宣布的燃油顶价,Ron95为2令吉11仙,Ron97为2令吉39仙,以及柴油2令吉8仙。 文章转载: Johornow 就在柔佛洲 Get link Facebook X Pinterest Email Other Apps Comments
我的新村- 巴莪 (Pagoh) April 11, 2017 别有村天.巴莪国会选区(二):不及班卒巴莪再也近水楼台.巴莪要沾大学城旺气 自两年前,政府决定引入4所大学院校在巴莪大学城设立,巴莪因而名声大噪。可是,大学城距离巴莪约有7公里之远,它更靠近仅有2公里之远的班卒,相距巴莪再也亦只有3公里。所以,大学城这个大计能否带旺巴莪,还看明天! 巴莪村长戴兴胜认为,因地理位置关系,大学城计划实可说对班卒和巴莪再也受益最大,而巴莪或多或少都可分到一杯羹。 马来保留地多 发展受限 巴莪因处在大园丘之间,且有许多马来保留地,使它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巴莪大街就因其中一边是马来保留地,至今尚是战前简陋的锌板店屋;另一边较少有保留地的地段,已建有许多2、3楼层的现代化店屋,形成强烈对比。” 他说:“反观距离巴莪5公里之远的巴莪再也新镇,已是一个大园丘的发展计划,且发展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现已有近千间店屋及住屋。” 无论如何,巴莪已因大学城的发展工程,地价屋价及店屋租价已飙升,巴莪人因此受惠。 这就是现在的巴莪! 老村民追述3年8个月 “日军捉人关屋放毒气” 昔日的巴莪,又是什么样的呢?巴莪也经历了3年8个月日治时期的悲惨日子。现年93岁的刘汉格住在巴莪已长达77年,他追述说:“日本军在巴莪展开大规模大屠杀,要属在新港一带昭和园及巴莪15哩的菜园芭为甚。” “巴莪新港路口,也就是现在的民天茶室,日军就曾把捉来的人全关在那间屋内,然后放入毒气,无法忍受逃出者,即被日军枪毙。” 直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而巴莪也到1953年才有电源供应;村民则多以种植油棕及树胶为主,经商者也不少;也有不少青年从事种植蔬果,当地就设有菜果农组织,即麻南县菜果农联合会。 现在的巴莪,刘汉格也有同感,由于多为马来保留地,发展受限,致使巴莪的发展面貌,虽集结了靠近南北大道及大学城发展计划的利好因素,仍不及武吉巴西的生机。 文章转载:星洲网 Read more
我的新村-实郎 (Serom) April 09, 2017 村民重教育每3公里一華小·实廊郎朗读书声 实廊新村与文林望重组村紧紧相依,倘若追溯历史,较早开埠的必然是文林望,因为每一村落发的发展都是从沿河一带开始,坐落在麻河沿岸的文林望曾经也风光一时,迎送往来船只运送载物资或商品。 最早的实廊新村原貌,位于实廊二条和三条之间,如今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间店和住家。 惟在时代巨轮的转动下,陆地稳定的发展胜於水路运输时,处于内陆地区的实廊新村开始迈向稳定发展,逐渐扩充及铺设瀝青的道路,如一道不可或缺的交通网,带动当地的物业发展及商机,反观文林望则犹如隐私在园林中的小部落,鲜为人知。 开埠前盛产槟榔闻名 相传,实廊开墾时期该区到处都散发着一股香味(Harum),因此当地的马来村民变说“Semua Harum”,后来慢慢演变成为“Seron” (实廊)并成为当地的地名。 实廊在开埠前,曾因生产槟榔而闻名,该区共有9条麻河支流衔接麻河,方言俗为实廊一条、实廊二条到实廊九条(巴力浮内),华裔村民多居住在公路两侧,马来居民则落户在小河旁。 独特风景线, 一条路上三华小 实廊区可谓每三公里内必有一所華小,外地人只需沿着利豐港往武吉甘密的方向行驶,一路上注意右手边隐藏在阵阵树影间的建筑物,不难发现沿途既是一所所设备齐全且外型新颖的華小,佇立在一片又一片的园地中,默默培育着周围的莘莘学子。 当地除了实廊中華学校位于实廊三条往文林望的道路,其他3所華小都坐在实廊主要道路一旁,即实廊七条真如学校、实廊九条(巴力浮内)啓贤学校和新邦里瑪三育学校,儼然已成为该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所所華的存在,可见村民为了让华裔子弟就近上学念书,齐心协力地在散居地点筹建校舍,让后代子孙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成长,见证当地华裔村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蘇新资:早期交通依赖水路 实廊前村长蘇新资(80岁)指出,先有实廊邦贡这个繁华的渡头,沿河运输商品,惟时代变迁,陆路交通稳定发展,直到内陆的交流便利性提高后,各地才减少对水路运输的依赖。 他披露,以往的道路都是红泥路,村民以脚踏车代步,只有少数拥有私家车的村民充当德士司机,载送村民或学生到麻市对面的河岸,让他们藉由渡轮进入麻坡市中心上中学或采买物品。 他说,以往的新村范围在实廊三条一带,既是现在的交通灯周边,惟大街一排逾... Read more
我的新村-巴口(Bukit Bakri) April 09, 2017 杜氏人冠全国近亲远亲婚嫁·巴口8特色“村色无边” 武吉峇吉里位于麻坡东南方距离麻市6英哩,又称巴口,是武吉峇吉国会选区的一大新村 每逢星期三巴口新村有夜市摆摊,成了巴口各族村民必到之处;而夜市集左方便是巴刹,昔日位重建前,巴刹外有个八卦形的标志,是小孩玩耍之处。 他之所以称为巴口,据说60年前该处四周尽是一片大芭,英勇的扩荒者把大芭开辟成家园从事农耕及养牲畜。他们所开辟的耕地就称为菜园芭,散步在郊外各地。 当时,该地经有一条大街并建有数十间店铺,专营业收购土产及售卖日常用品生意,形成一个“吐纳口”,为此,变成“巴口”一直引用至今,反比他的正名武吉峇吉里武吉峇吉里更为人所稔知。 据老村民说,早期的巴口区(1956年),当局为了防止马共进犯,便将整个新村以6呎高双层铁刺网围起来,是属于黑区、村民要到村外工作时,在新村三道卡门处都要经过警员搜身;且每人只能带一瓶开水,其他食物一概不能带出村外,目的是要断绝马共粮食。而且,三道卡门於清晨6时打开,直至傍晚6时便关上。直至1956年之后,政府宣布巴口成为白区,村民才过着自由的生活。 今时今日的巴口,已经摆脱了传统新村的样貌,儼如为一座小城区,商业与经济发展蓬勃,打造了新巴口形象。 今天,走在吧口的大街上,不会感受到那个是新村,它的发展和面貌已搭上市镇之列车,村民生活趋向现代化水平。 巴口发展迅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近年来更兴麻坡的经济发展连成一线,从麻坡直往峇吉里,道路两旁的空地逐渐发展成为花园住宅和商业中心,使巴口的发展媲美洲内其他新村。 贞義堂联络早期杜氏人 一提起巴口,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杜家村,这里约有40%村名姓杜;可是,由于外来移民渐多,杜姓村民的优势已不在,不过巴口的杜氏人,仍然居全国之冠! 为此,马来西亚杜氏公会也顺利成章在巴口成立,巍峨大厦矗立在黄和烈街,可算是当地的代表性建筑物之一,共有4层楼。 公会成立之前,贞義堂是早期杜氏人联络的组织,供奉妈祖神位,让族人祭拜。於1977年,马来西亚杜氏公会成立了,当年仅是区域性组织,称为柔佛麻属杜氏公会直至1987年扩大组织及修改章程,邀请全马宗亲加入,团结在马来西亚杜氏公会的大家庭里。 新村外围花园林立 村民生育多房屋需求高 在老巴口冯业兴(73岁)的记... Read more
Comments
Post a Comment